1951年,朝鲜战场上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正在上演——一个18岁的中国小伙子,对抗十几名全副武装的美军士兵。你没听错,是一个人,面对敌军一个连!没坦克、没空中支援,甚至连子弹都快打光了,却靠着智慧和胆量,把敌人吓得掉头就跑。这不是好莱坞剧情,而是真实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传奇。当我们的英雄潘天炎,孤身一人守住鼎盖山高地时,他到底做了些什么?而这样一个“超级英雄”背后,又藏着怎样的故事?答案就在接下来的文字里。
“你方唱罢我登场。”当天,鼎盖山下硝烟弥漫,你死我活拉开帷幕。美军和联合国军来势汹汹,火力全开,恨不得一口气把高地踏平。我军呢?人数本就吃亏,还遇上弹药告急、补给线被切断,好像裤腰带系到了最紧却还是要迎战。敌人打着现代化的枪炮冲锋,志愿军战士却硬是咬牙死守。正面对峙时,全班撤离只剩潘天炎一个人,他“诈唬”敌人打埋伏,结果竟把整队美军都给吓跑了。这种局面,谁都不敢保证能活着走出来。但解放军纪律是,“阵地在,人在;阵地失,人亡”。潘天炎真就只身挡在了鼎盖山前线,身后是祖国和战友。可他下一步怎么撑下去?能像“诸葛亮空城计”一样再骗一次吗?敌人发现“骗局”会怎样?这才刚刚开始。
没有粮草、没有增援、没个可靠的后背,潘天炎和“命”正面杠上。前一天,他还只是班里的“小弟”,转眼变成了全阵地唯一的守卫。一开始,敌人不明就里,被一通手榴弹和假装人多的喊声搞得一脸懵,慌忙撤退。咱老百姓要在家门口,哪怕遇到抢劫都吓得腿软,潘天炎却敢在枪林弹雨里演“独角戏”。他用身边仅剩的几发子弹,东打一枪西打一枪,故意制造“兄弟们都在”的假象,把机枪、步枪往战壕两边一摆,打一枪跑到另一边换阵地。这场面就像咱们小时候玩的“躲猫猫”,一人装得跟一群人似的,敌军稀里糊涂不敢上。旁边的老乡都说,“这娃命大,胆子也真大!”也有人嘀咕,万一被逮住算谁的?
可惜,热闹终究会冷下来。敌人退了两波以后,开始感觉不对劲:“咋又是同样的喊叫?怎么火力忽左忽右?难道志愿军也怕了我们?”潘天炎趁乱修整防御工事、搜集散落武器,可用的东西越来越少,体力也快耗光。敌人那头不断派兵试探,想绕到高地背面偷袭。每当此刻,潘天炎只能再装一装,枪声喊声玩命配合,但心里也清楚,纸包不住火,这“孤胆英雄”的戏码一旦穿帮,恐怕就是生死一线。与此同时,有反对声音开始冒头:“凭啥让个半大孩子单独守阵地?不怕坏了我们的名头?”美军情报组也怀疑“这高地闹鬼”,但发誓下一波不再手下留情。
谁料,故事来了个大反转。美军终于决定摸底,这回不信邪,派出机灵的侦察兵冲上阵地,想看看葫芦里到底有多少人。潘天炎看准机会,再次利用身材瘦小从战壕滑到高地后方,放了“二响炮”手榴弹。“敌人上来了,大家准备好!”喊声又起。只这一嗓子把敌军吓得怀疑人生,火力点左冲右突,他们始终没敢正面推进。等到美军第十次进攻,总算发现不对劲:“怎么只有一个人在动?!”事情败露,潘天炎背水一战,打算同归于尽。正好,这时他的战友大部队杀回来了——冲锋号、呐喊声荡气回肠,敌人彻底崩盘。原来,如果没有潘天炎用“一个班”的气势坚守那么久,鼎盖山很可能早就失守。几个小时的“独角戏”,为整个阵地赢得了转机,战局就此逆转。
暂时的胜利后,局势却没想象的乐观。战友们虽然归队,但手头物资极度短缺,敌军更大规模的反扑马上就到。美军这次学乖了,增派坦克和炮火,地毯式轰炸想要铲平一切。不仅如此,“内忧外患”也冒头——队伍里有害怕的,有质疑指挥部的,还有战士身受重伤、叫苦连天。指挥部要求死守,但补给短缺成了压在每个人心头的大石头。再说潘天炎,他连日鏖战,身心疲惫,身体素质本就不佳,这时撑得差点晕倒。更棘手的是,阵地里开始传出“一个人守住高地还不如全体撤退”的声音,分歧和矛盾也逐渐扩散。不少人提出干脆放弃鼎盖山,保命重来。而敌人经过几轮教训也紧咬不放,想一雪前耻,双方压力值都拉满。此时的鼎盖山,表面没再起风波,实则暗潮汹涌,更大的危机正在酝酿。
有些人总觉得,“英雄都是天生的”“遇到危险就该有人挺身而出”。说得轻巧,真遇见子弹横飞、命悬一线的时候,台下喊加油的别说上阵,连站起来可能都困难。事情回头看都简单,当时现场——弹药几乎没有,补给断了,孤身一人面对十几倍的敌人,还能用这种办法搅乱敌军方寸,靠的不是蒙,是死磕和脑子转得快。有人拿放大镜挑潘天炎的战术是不是破坏规矩,有人说“这再侥幸一次就穿帮”,可换个角度想,真要按规矩干,鼎盖山或许一夜之间易主,连声招呼都来不及打。某些“旁观者清”,怕是只会嚷着“应急预案”,遇事只会嘴上说说场面话。真有点本事的人,都是关键时候能扛事儿的。请问,真到那份儿上,你能做到吗?